产品质量与符合性评价-ISO9000培训知识-汇智认证检测机构
认证服务电话:

0532-84688710

产品质量与符合性评价

产品质量与符合性评价

一、产品质量的相关概念
所谓“产品质量”,通常是指产品满足需要的适用性、安全性、可靠性、耐用性、可维修性、经济性等特征和特性的总和。按照GB/T 19000—2016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中关于产品的定义,产品是“在组织和顾客之间未发生任何交易的情况下,组织能够产生的输出”。按照产品的形态,产品可分为软件、硬件和流程性材料等类型。
产品是“一组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活动的结果”,即“过程”的结果。产品一般可以分为五个层次,即核心产品、基本产品、期望产品、附加产品、潜在产品。在经济领域中,通常也可理解为组织制造的任何物品或物品的组合,在《现代汉语词典》当中的解释为“生产出来的物品”,
消费者购买的不只是产品的实体,还包括产品的核心价值(即向消费者提供的基本效用和利益)。产品的实体称为一般产品,即产品的基本形式,产品的核心价值要依附于产品实体,产品核心价值的实现是消费者采购产品时期望的一系列属性和条件。附加产品是产品的第四层次,即产品包含的附加服务和利益。产品的第五层次是潜在产品,潜在产品预示着该产品在供应链上可能发生的变化,上游工厂的产品是下游工厂的生产原料或耗材,例如塑料粒、纸皮盒、玻璃片、计算机中央处理器、油漆。
把产品理解为商品是不确切的,产品和商品的区别在于:商品是用来交换的产品,商品的生产是为了交换,当一种产品经过交换进入使用过程后,就不能再称之为商品;如果产品又发生了二次交换,那么在这段时间内,它又能被称为商品
GB/T 19000—2016中将质量的概念描述为,一个关注质量的组织倡导一种通过满足顾客和其他相关方的要求和期望来实现其价值的文化,这种文化将反映在其行为、态度活动和过程中。组织的产品和服务质量取决于满足顾客的能力,以及对相关方有意和无意的影响。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不仅包括其预期的功能和性能,还涉及顾客对其价值和利益的感知
产品质量包括明确的需要和隐含的需要。明确的需要是指在标准、规范、图样、技术要求和其他文件中已经作出规定的需要;隐含的需要则是指消费者和社会对实体或称产品的期望,是一种人们公认的、不言而喻的、不必明确的需要。在产品生产中,或者说生产者、销售者在向消费者、向社会提供产品时,这种明确的需要和隐含的需要就应当转化为产品的质量特性,也就是产品是能适应消费者、社会需要的,是能符合法律、法规及其他规定的要求的,产品具有满足需要的能力。当然,消费者需要、社会需要都会与一些具体条件联系在一起、表现为一定的质量特性,但质量的基本定义是不应当改变的,产品为了满足消费者需要、社会需要的基本功能不应改变。
产品是为满足消费者的需要、社会的需要而生产的。产品的质量就是满足消费者需要、社会需要的程度。因此,产品的生产应当按照消费者需要、社会需要来进行,充分考虑市场的导向。产品只有具有适用性,符合消费者的需要、社会的需要,才是质量好的产品所以产品质量如何,最终是要以消费者需要、社会需要以及可以满足这种需要的能力与程度来评定的
二、产品质量的影响因素
中国经济已从高速发展时期进入高质量发展时代。经济环境和企业的生产经营环境日趋复杂,产品质量的影响因素也更加多维,既有来自宏观经济波动的冲击,也有来自企业利润变动的影响;既有来自企业内部因素的约束,也有来自外部环境因素的制约
影响产品质量的内部因素主要包括人力资源、机器设备、原材料、生产技术和工艺、生产环境,这五大要素对产品质量会造成直接影响。其中,领导和员工的质量意识是影响产品质量最关键的因素;设备的先进性和适用性是产品质量的重要保证;原材料、辅料的选择对产品质量具有直接影响;采用一流的生产工艺和生产技术是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产品的生产环境也会影响产品质量。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世界各国企业儿乎可以获得同样标准的人员、机器、材料、方法、环境等生产要素。简言之,影响产品质量的“硬要素”差别在不断缩小,而工匠精神、企业家精神等“软要素”变得越来越重要。中国从“数量时代”“质量时代”的跨越,需要不断发挥工匠精神和企业家精神的作用,进一步激活市场主体的活力,形成我国产品的独特竞争优势。
除内部因素外,产品质量也会受到包括社会环境、法治环境和政策环境等外部因素的深刻影响。环境因素虽然不直接影响产品质量,但可以通过改变企业的行为对产品质量造成间接影响。社会质量意识即“品牌意识”,品牌建设是产品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只有坚持品牌立国,才能实现质量立国。良好的法治环境是产品质量的重要保障,全社会对假冒伪劣产品的“零容忍”是产品质量提升的重要倒通机制,同时,构建健全的质量治理体系,对产品质量也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